渠清只缘活水在——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
论文摘要:在语文学习的天地中,课外阅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
用。知识的获得,能力的提高,很大程度上来自大量的、有效的课外阅读,但现有的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堪忧,我们要了解情况,针对性地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让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认识人生、热爱生活,获取更丰富的知识。
关键词:阅读 兴趣 方法
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“听、说、读、写”能力。其中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,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。而中学阶段的阅读,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,知识和能力的构成,思维和性格的培养,都具有一定的意义。我们也看到,教育部颁布修订版的语文教学大纲,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30种文学名著和中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,并具体规定初中学生的阅读总量。由此可见,课外阅读意义重大。针对这些情况,结合实际教学,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。
一、抛砖引玉——激发阅读兴趣
孔子说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,兴趣是强化剂,能调动内在潜力。由于各种原因,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越来越小,所以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,首先要激发兴趣。
1、 可以用名言警句,如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患”,“一本书好象一艘船,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”等等,来指明阅读的重要性。或者在教室张贴名言警句,唤起学生对课外书的热爱。
2、 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,张贴于自己房间或课桌上,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,读好书。还应该利用中学生对名人崇拜心理,选取名篇对学生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。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有的朱自清、鲁迅等人的文章,向学生介绍他们的读书精神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。
3、 教师应该把课外阅读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,抓住教材中的“课外阅读指导”,以此作为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主线,把课堂上要求阅读的大量内容转移到课外去阅读,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各抒己见,活跃课堂气氛。如七年级课本中有“名著推荐与阅读”,教师可以结合课本节选内容对著作作简介,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,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整部作品。
4、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,通过大量的信息、新颖的手法,图文结合,创设语文学习环境,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。
5、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推荐新书。如可以定期给学生推荐新的书刊杂志、科普读物、文学作品等,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。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的交流比赛活动等,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。
6、 著名作家赵树理曾经说过:“读书就像开矿”,面对众多的读物,教师应明确规定学生读什么、怎么读,把一切交代得清清楚楚,使学生头脑清醒、条理清楚,自然就对阅读产生兴趣。
二、拨云见日——给学生的阅读作出明确要求
1、教师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之后,必须规定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底量,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。我对自己所带学生的要求是: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,每周抄写一篇或一段课外美文。
2、课外阅读范围广、内容杂、数量多、随意性大,学生如果方法不得当,教师再不适当的督促检查,很可能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。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、计划性。只有带着目的阅读,才会有针对性地选择读物,才会有意识地提高阅读效率。学生每天、每周要有计划地安排时间进行课外阅读,有计划地定量去度,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成效。读的内容要难易适中。开始时难度不可过大,要有意降低难度,由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。
3、为使读书活动有趣味,可适当组织一些活动。如知识竞赛、读写大赛等。这样的活动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课外阅读,这样的活动给学生以说话的勇气、自由,给学生展示自己知识的机会,使学生有种自豪感,增强自信心。也能提高理解力和感悟力,促进思维发展。
4、教师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、督促、评价。如定期检查课外阅读的数量,摘抄美文的数量。对学生的笔记认真批改,对于优秀者及时给予表扬。教师的认真对待必然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。
三、浪里淘金——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
对有些读物,教师稍作点拨,学生读起来就省力的多,理解起来容易的多。因此,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,对于提高阅读效益,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。
1、 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。如七年级的学生阅读兴趣比较大、好奇心比较强,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,根据这些情况,教师可以先推荐童话、历险记等类型的作品。八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,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人物传记、中外名著等类型的作品。到了九年级,由于学习压力加大,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用于阅读名著等,教师可以针对升学考试有意识地推荐一些复习资料、参考资料。
2、 教师结合搜集的资料,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,供学生学习、借鉴。如笔记阅读法,即通过记笔记的方法辅助阅读。在读书的过程中,随着阅读在读物上圈划或摘录重要内容,记述心得等。这样能够加深印象、增强记忆。再如带着问题阅读法,即带着谋求解决问题的目标进行阅读。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利用手中的读物,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。在这一过程中,学生也能学会“筛选法”,有利于考试中快速做题。
3、 在读书的过程中,指导学生学习精读、泛读、速读等方法相结合。
精读,就是精思熟读。在读的过程中要扫清字词障碍、弄清中心,从部分到整体,再从整体到部分,反复研读,领悟精义。
泛读,与精读相反,不深入读,了解大意即可。
速读,就是快速阅读,整体把握。
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,可结合不同的目的要求,将这三种方法结合,重点段落采用精读法,非重点段落采用泛读法和速读法。.
四、深思熟虑——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内容
孔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。阅读的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,要引导学生读中生疑,读中生思,读中释疑。对选择的读物先初读了解大意,后熟读,进行深入思考,不能只停留在表面。只有熟读深思才能真正体现课外阅读的价值。如学生在读寓言故事时,不仅是搞懂字面意思、了解大意,更要看到寓言中所蕴涵的实际意义,要通过寓言吸取教训、受到教育。
五、学以致用——给学生实践的机会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要想把所学的内容掌握扎实,就必须把它运用到实际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也是如此。除了从理论、方法上给予全面的指导外,还应该让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去,做到学以致用。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,发现文章的语言优美、结构安排的好、写法新颖等,那么教师就要抓住这种机会,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,要求学生把发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。
六、循循善诱——给学生激情和韧性
学生通过课外阅读,学习了很多的新内容,在自己的学习中会尝试着运用。对这种情况,教师除了多提供机会外,还应多鼓励。有时学生的尝试不够成功,教师也不能一棍子打死,而应该尽量从中多发现优点,这样无形中给了学生信心和希望,让他们更有信心和胆量去学习、尝试。
新时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,它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必须的内容。它不仅开阔学生视野、增长知识,还陶冶情操、锻炼能力。我认为作为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阅读量少、阅读面窄、阅读层次浅、缺乏阅读兴趣等实际情况,积极从各个方面入手、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热情给予学生帮助、指导,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向明确、顺序合理。适时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,让学生学以致用,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,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,培养学生的性格和能力,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。
参考文献:
①《语文教学与研究》2002年第4期
②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》2001第8期
③《青少年阅读心理与读书方法》
④《青少年读书指南》1995年第5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