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》
《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》。 从“ 备、教、改、辅、考、评、研、行 ” 八 个方面对教学活动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 。
1. 集体备课要做到“四定”: 定时间、定地点、定内容、定主备人 ,每周至少开展 一次 备课组活动,每次活动不少于 两节课 。
2. 集体备课时,主备人要针对教学设计内容说明 设计的依据、意图和思路,重点阐释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。 备课组成员要围绕知识建构、能力发展、教法学法等深入进行研讨,充分发表见解,优化教学设计,形成集体备课教案,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案。
3. 每位备课组成员须在 集体备课教案 的基础上,结合自己的 个性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学情 ,进行个性化的复备,形成自己的个案。
10.教师在备课时要 分析把握学情。了解学生学习的 态度、兴趣、习惯和学习需求 ,从学习水平、认知结构、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方面作全面分析,针对学生实际情况,尊重学生个体差异,因材施教。
15.预设检测练习。 合理有序的配置有层次、有梯度的当堂达标检测题, 课后作业要具有 层次性和选择性 ,以 基础性练习 为主,适当布置 拓展性 、 开放性习题 。
16. 板书设计要 条理清晰、简明扼要、布局合理、美观大方 ,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,注重揭示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。
19. 课堂气氛和谐,师生关系融洽,创设灵活的、有助于学生自主、 合作、探究 学习的教学情境,营造 民主、平等、互动、开放 的学习氛围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突出学生主体地位。
22. 教学过程要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, 既要体现教的过程,更要体现学的过程。
23. 灵活合理地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。正确处理 预设与生成 的关系 ,对学生的学习过程、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总结,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,以引导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。
25.合理选择使用 实验器材、挂图、模型、计算机、网络 等教学媒体,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,注重实效;演示、验证和探究实验教学,要 组织有序,操作规范,指导及时,确保安全 。
29. 作业的选择要 精、实、活 ,反对 繁、难、怪 ,反对 重复作业和机械训练, 杜绝 体罚性作业训练 ; 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,发挥巩固、反馈、矫正、补漏、提高与激励等功能。
30. 作业的类型要多样化,要结合学科特点、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, 合理选择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, 提倡采用 实验操作、研究性学习 、 社会实践调查、阅读感悟和搜集、整理资料 等多种作业形式,倡导分层作业和“自助式”作业。
31. 合理控制作业总量,每天的作业时间 小学低年级不超过半小时、小学高年级不超过一小时、初中不超过一个半小时、高中不超过二个小时。
32. 作业批改 要及时,格式、书写要规范,作业评价以等第形式呈现,作业评语要体现激励性; 要求以 教师批改为主,提倡精批精改、面批面改和在教师指导下的互批互改。
33.立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,进行归因分析,并及时反馈矫正,要求学生及时订正错题,建立学生错题档案,指导学生使用好错题本。
3 4. 要求学生做到 认真、独立、按时、规范 完成作业。作业书写 整洁 , 条理清楚 , 及时订正 ,指导学生逐步形成 良好的作业习惯 。
35. 作业布置与批改应做到“ 有发必收,有收必改,有改必评,有错必纠 ”。
37. 课外辅导主要包括 学业类辅导、兴趣特长类辅导和身心健康类辅导等。
⑴ 学业类辅导要重视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;
⑵ 兴趣特长类辅导要重视加强学科竞赛辅导;
⑶ 心理健康类辅导要重视心理疏导;
38. 课外辅导要做到“六定”: 定计划、定内容、定主讲、定对象、定时间、定地点 。
41. 严密组织,严格纪律,严明考风,规范操作,确保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的客观、公正、有效。
42. 严格控制 规模性考试次数,加强调研诊断性测试。
45. 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要注意突出 诊断性、激励性,淡化甄别功能 。
47. 制定科学严格的命题人员遴选、命题、审题、保密制度,规范命题操作程序。
51. 评价遵循 科学性、民主性、多元性、主体性、开放性 原则,既要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,更要重视发展与激励功能;既要重视学业成绩,更要重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;既要重视结果,更要重视过程。
52.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,可以采用 观察、实验、调查、记录、访问、讨论、作业、测验、考试、评议、档案、自我评价、家长评价 等多种方式进行。
53.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。
⑴ 评价内容主要为学生的学习热情、参与程度、学习方法等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。
⑵ 评价主体除教师外,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,提倡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。
⑶ 评价方式除一般性激励语言外, 提倡运用动作、眼神、表情等体态性语言进行评价。
⑷ 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及时、客观、准确,具有针对性。
54.对考试的评价要立足诊断性,体现促进性。
⑴ 关注考试过程中态度、诚信、技巧、习惯和规范等方面的评价。
⑵ 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,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,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、纠正错误。
⑶ 评价要立足改进和矫正。从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其他材料开始,从学生答题情况入手,找出存在问题,探寻导致学生错误答题的原因,确定矫正方案,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。杜绝把考试成绩作为标示学生类别的标签。
55. 综合素质评价要全面、客观、公正。
⑴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校组织实施,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评价组织。
⑵ 要面向全体学生,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;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性与个性差异,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,促进学生自主、主动、创造性、个性化发展; 评价要做到民主、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。
⑶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道德品质、公民素养、学习能力、交流与合作、运动与健康、审美与表现 等六个项目。
⑷ 评价依据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学校每学年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详实记录——日常表现、关键性材料、学生特长表现、过程性评价等,评价所依据的材料必须客观、原始、真实,能充分证实学生在评价项目中所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的状况。
⑸ 要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评价,实行报告单制度,毕业前实行总评,注重过程性评价,注意全面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。
⑹ 采用综合评语加等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。对品德、情感、态度、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的评价要做到客观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,尤其要突出学生的素质特长和发展潜能,评语应准确、精练。等级评价分设合格、不合格两级或A、B、C、D四个等级。
⑺ 学校要保证评定过程及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。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要在校内公示,接受监督。
七、教学研究常规要求
56.学校要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,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组织网络,做好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、组织、实施指导和总结评价工作。
57.教研组负责制定学科发展规划,组织开展学科性的课题研究、教学资源开发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等活动,加强学科建设。
58. 采取形式多样、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方式,提倡 叙事研究、案例研讨、评课说课、理论学习、教研沙龙 等教研方式,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立足点,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和行动研究,促进教师专业发展。
59.以备课组和教研组为活动平台,备课组至少每周开展一次活动,教研组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。
60.教师要主动学习、更新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,按时参加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。
61. 每位教师每学年要做到“五个一”: 读一本教学理论专著,执教一节公开课,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,交流、评奖或发表一篇教学论文,面向学生或教师开设一次专题讲座 。
八、实践活动常规要求
62.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“实践活动实施方案”,对活动内容、实施方式、教师安排、资源建设、师资培训、活动评价、学分认定、管理模式等方面工作作整体规划和具体说明。
63. 各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,开发课程资源,统筹规划好研究性学习活动、社会实践、社区服务的内容,充分体现办学特色。
64.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选题、制定活动规划、组织活动实施,开展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,并对学生实践活动做出评价。
65.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,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、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,提倡高年级学生开展小课题申报、立项、研究、结题等活动,并每学年举行一次实践活动成果的展评。